同时,把控制污染的重点,从原先的末端处理向生产的全过程污染控制转移与延伸。通过技术工艺改进,降低物料消耗,从而在污染物生产之前予以削减与防止。 李春波说,“绿色通行证”不仅避开了发达国家设置的“绿色贸易壁垒”,为新昌制药产品的大量出口打好了基础,同时实现了节能降耗,预计新昌制药因此项可年增800万元的经济效益。以不断创新求永久生存权 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,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,医药行业也不例外。“浙江医药”自1997年5月成立以来,开发成功的省级以上新药68项,国家级新药31项,其中国家级一、二类新药5项。这样的新产品储备水平已居国内制药企业前茅。2001年2月19日,公司的“d-a天然维生素E工艺技术创新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这是全国医药行业的最高奖。 据李春波介绍,“浙江医药”成立时,北京国投药业投资公司、新昌国有工业总公司(新昌制药厂)和仙居县资产经营公司3家大股东分别持有21.62%、20.65%和11.48%的股份。后来,新昌国有工业总公司所持有的股份上升到29.65%,成为“浙江医药”的第一大股东。股权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大限度地释放创新能量。当初由于大股东持股相对平均,而发展理念又各不相同,导致董事会在生产经营上经常出现分歧,企业创新能力受到抑制。经过反复商讨,最终决定调整股权结构:仙居资产经营公司将其持有的“浙江医药”9%的股份转让给新昌国有工业总公司。 “在技术创新上,浙江医药始终把握住了两条主线。”李春波说:“一是新药开发,二是新技术的开发应用。重点发展维生素类、甾体激素类、喹诺酮类等,把这些特色产品做大做强,技经指标国际领先。当我们把这些核心产品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,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强了。1999年公司销售额迅速突破7亿元,2000年达8.5亿元。2001年下半年一种新的喹诺酮药物——国家一类新药加替沙星又投放市场。而我们自主开发的天然维生素E已经成了浙江医药的拳头产品。” 还有两个数字令李春波感到创新的价值不可低估:10年前,“浙江医药”新药销售收入只占总销售额的15%,而今新开发药物和新技术药物的销售收入已占到销售额的70%。 李春波预测,未来5至10年内,将是医药行业飞速发展的阶段。随着基因工程、纳米技术、生物工程、酶转化技术、天然药物及海洋药物的不断发现和应用,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医药工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,产生两极分化。就国内而言,一大批低、小、散的制药企业将陆续出局,到2010年,估计会剩下500~600家。而“浙江医药”的定位是:争取在“十五”期末,进入中国医药行业前5强,2010年进入前3强。 <中医中药坊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