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【拼音名】Zhī Mǔ 【英文名】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, Rhizome of Common Anemarrhena 【别名】蚳母、连母、野蓼、地参、水参、水浚、货母、蝭母、芪母、提母、(艹是)母、女雷、女理、鹿列、韭逢、儿踵草、东根、苦心、儿草、水须、昌支、蒜瓣子草、兔子油草、山韭菜、羊胡子根、穿地龙、虾草、马马草、淮知母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 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两季采挖,除去枯叶和须根,抖掉泥土,晒干或烘干为毛知母。趁鲜剥去外皮,晒干为知母肉。 【原形态】知母,多年生草本。全株无毛。根茎横生,粗壮,密被许多黄褐色纤维状残叶基,下面生有多数肉质须根。叶基生,丛出,线形,长20-70cm,宽3-7mm,上面绿色,下面深绿色,无毛,质稍硬,叶基部扩大包着根茎。花葶直立,不分枝,高50-120cm,下部具披针形退化叶,上部疏生鳞片状小苞片;花2-6朵成一簇,散生在花葶上部呈总状花序,长20-40cm;花黄白色,干后略带比色,多于夜间开放,具短梗;花被片6,基部稍连合,2轮排列,长圆形,长5-8mm,宽1-1.5mm,先端稍内摺,边缘较薄,具3条淡绿色纵脉纹;发育雄蕊3,着生于内轮花被片近中部,花药黄色,退化雄蕊3,着生于外轮花被片近基部,不具花药;雌蕊1,子房长卵形,3室,花柱短,柱头1。蒴果卵圆形,长10-15mm,直径5-7mm,成熟时沿腹缝线上方开裂为3裂片,每裂片内能常具1颗种子。种子长卵形,具3棱,一端尖,长8-12mm,黑色。花期5-8月。果期7-9月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干燥的山坡、丘陵草丛或草原地带,常成群生长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等地。在新疆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等地有引种栽培。 【栽培】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寒,耐干旱。适应性很强,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土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和砂质壤土栽培为宜,在阴坡地、粘土及低洼地生长不良,且根茎易腐烂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:选3年以上生的植株采集成熟种子,置30-40℃温水中浸泡24h,捞出稍晾干后,即可进行秋播。秋播在封冻前,春播在4月。条播,行距10-25cm,开1.5cm深的浅沟,将种子幸均匀撒入沟内,覆土1.5cm,保持湿润,20d左右出苗。苗出齐后间苗,按株距7-10cm定苗。每1hm2播种量7.5-10.5kg。分株繁殖:早春或晚秋,将根茎挖出,切成3-6cm长段,每段带1-2个芽,按行距25-30cm开沟,株距10-15cm栽种,覆土5cm镇压。 田间管理 每年除草松土2-3次,雨季过后秋末培土,天旱要及时浇水,除留种上应剪除花薹,促进根茎生长,提高产量。每年4-8月,每1hm2应分次追施尿素300kg,氯化钾195kg,秋末冬初应施复合固体化肥(氮:磷:钾=5:5:5)495kg,可溶性磷肥99kg。 病虫害防治 蛴螬为害,幼早咬断苗或咀食根茎,可浇施50%马拉松乳剂800-1000倍液,或茶籽饼6倍液。 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 ⑴毛知母 根茎扁圆长条状,微弯曲,偶有分枝,长3-15cm,直径0.8-1.5cm。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,习称金包头。表面黄棕色至棕色,上面有一凹沟,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,节上密生黄棕以的残存叶基,下面略凸起,有纵皱纹及凹点状根痕或须根痕及残茎。质坚硬,易折断。断面黄白色,颗粒状。气微,味微甜、略苦,嚼之带粘性。 ⑵知母肉 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黄白色,有的残留少数毛须状叶茎及凹点状根痕。 以条粗、质硬、断面色白黄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米黄色。①粘液细胞较多,含草酸钙晶束。完整的粘液细胞呈类圆形、椭圆形、长圆形或梭形,直径56-160μm,长约至340μm。②草酸钙针昌成束散在,针晶长36-110μm,有的直径约至7μm,碎断后状如小方晶。③纤维(叶基)直径8-14μm,壁稍厚,木化,纹孔稀疏,有的成人字形,胞腔宽大。④具缘纹孔、网纹及螺纹导管,直径14-24μm。⑤木栓细胞表面观形状不一,壁薄,常多层上下重叠。⑥木化厚壁细胞(鳞叶)类长方形、长多角形或延长作短纤维状,直径16-48μm,长约至112μm,壁厚5-8μm,孔沟较密,胞腔内含棕黄色物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