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温病条辨》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(3)
时间:2011-11-25 09:01来源:未知 作者:中药库 点击:次
5.太阴温病,恶风寒,服桂枝汤已,恶寒解,余病不解者,银翘散主之。余证悉减者,减其制。 太阴温病,总上条而举而言也。恶寒已解,是全无风寒,止余温病,即禁辛温法,改从辛凉。减其制者,减银翘散之制也。 6.太
5.太阴温病,恶风寒,服桂枝汤已,恶寒解,余病不解者,银翘散主之。余证悉减者,减其制。
太阴温病,总上条而举而言也。恶寒已解,是全无风寒,止余温病,即禁辛温法,改从辛凉。减其制者,减银翘散之制也。
6.太阴风温,但咳身不甚热,微渴者,辛凉轻剂,桑菊饮主之。
咳,络热伤肺络也。身不甚热,病不重也。渴而微,热不甚也。恐病轻药重,故另立轻剂方。
〔辛凉轻剂桑菊饮方〕
杏仁〔二钱〕、连翘〔一钱五分〕、薄荷〔八分〕、桑叶〔二钱五分〕、菊花〔一钱〕、苦梗〔二钱〕、甘草〔八分〕、苇根〔二钱〕。
水二杯,煮取一杯,日二服。二三日不解,气粗似喘,燥在气分者,加石膏、知母。舌绛,暮热甚燥,邪初入营,加元参二钱,犀角一钱。在血分者,去薄荷、苇根,加细生地、麦冬、玉竹、丹皮各二钱。肺热甚加黄芩。渴者加花粉。
〔方论〕此辛甘化风,辛凉微苦之方也。盖肺为清虚之脏,微苦则降,辛凉则平,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。今世佥用杏苏散,通治四时咳嗽,不知杏苏散辛温,只宜风寒,不宜风温,且有不分表里之弊。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,桑得箕星之精,箕好风,风气通于肝,故桑叶善平肝风。春乃肝令,而主风,木旺金衰之候,故抑其有余。桑叶芳香有细毛,横纹最多,故亦走肺络,而宣肺气。菊花晚成,芳香味甘,能补金水二脏,故用之以补其不足。风温咳嗽,虽系小病,常见误用辛温重剂,销烁肺液,致久嗽成劳者,不一而足,圣人「不忽于细」,必谨于微,医者于此等处,尤当加意也。
7.太阴温病脉浮洪,舌黄,渴甚,大汗,面赤,恶热者,辛凉重剂,白虎汤主之。
脉浮洪,邪在肺经气分也。舌黄,热已深。渴甚,津已伤也。大汗,热逼「津液」也。面赤,火炎上也。恶热,邪欲出而未遂也。辛凉平剂,焉能胜任?非虎啸风生,金飙退热,而又能保津液不可;前贤多用之。
〔辛凉重剂白虎汤方〕
生石膏〔一两研〕、知母〔五钱〕、生甘草〔三钱〕、白粳米〔一合〕。
水八杯,煎取三杯,分温三服,病退减后服,不知再作服。
〔方论〕义见法下,不再立论,下仿此。
8.太阴温病,脉浮大而芤,汗大出,微喘,甚至鼻孔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脉若散大者急用之,倍人参。
浮大而芤,几于散矣,阴虚而阳不固也。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,惟白虎退邪阳,人参固正阳,使阳能生阴,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。汗涌,鼻扇,脉散,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。
〔白虎加人参汤方〕
即于前方内,加入参三钱。
9.白虎本为达热出表,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,不可与也。脉沉者不可与也。不渴者不可与也。汗不出者,不可与也。当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此白虎之禁也。按白虎慓悍,邪重非其力不举,用之得当,原有立竿见影之妙,若用之不当,祸不旋踵。懦者多不敢用,未免坐误事机。孟浪者,不问其脉证之若何,一概用之,甚至石膏用至觔余之多。应手而效者固多,应手而效者亦复不少,皆未真知确见其「所以然」之故,故手下无准的也。
10.太阴温病,气血两燔者,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。 气血两燔,不可专治一边,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。去牛膝者,牛膝趋下,不合太阴证之用。改熟地为细生地者,亦取其轻而不重,凉而不温之义,且细生地能去血中之表也。 加元参者,取其壮水制火,「预防」咽痛失血等证也。
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元参细生地方〕辛凉合甘寒法。
生石膏〔一两〕、知母〔四钱〕、元参〔四钱〕、细生地〔六钱〕、麦冬〔六钱〕。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二次服,渣再煮一锺服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