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。 【拼音名】Bǔ Gǔ Zhī 【英文名】Malaytea Scurfpea Fruit, Fruit of Malaytea Scurfpea 【别名】胡韭子、婆固脂、破故纸、补骨鸱、黑故子、胡故子、吉固子、黑故子。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soralea corylifolia L. 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,随熟随收,割取果穗,晒干,打出种子,除净杂质即可。 【原形态】补骨脂 一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枝坚硬,具纵棱;全株被白色柔毛和黑褐色腺点。单叶互生,有时枝端侧生有长约1cm的小叶;叶柄长2-4cm,被白色绒毛;托叶成对,三角状披针形,长约1cm,膜质;叶片阔卵形,长5-9cm,宽3-6cm,先端钝或圆,基部心形或圆形,边缘具粗锯齿,两面均具显着黑色腺点。花多数密集成穗状的总状花序,腋生;花梗长6-10cm;花萼钟状,基部连合成管状,先端5裂,被黑色腺毛;花冠蝶形,淡紫色或黄色,旗瓣倒阔卵形,翼瓣阔线形,龙骨瓣长圆形,先端钝,稍内弯;雄蕊10,花药小;雌蕊1,子房上位,倒卵形或线形,花柱丝状。荚果椭圆形,长约5mm,不开裂,果皮黑色,与种子粘贴。种子1颗,有香气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 【栽培】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宜向阳平坦、日光充足的环境。苗期虽喜欢潮湿,但忌水淹。喜肥,基肥充足,土壤肥沃则生长茂盛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一般土地都可种植,但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最好,粘土较差。种子在20℃左右,有足够湿度的土壤中,约7-10d出苗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:春季播种,播种前,土地于前年秋季结合秋耕,施足底肥,lhmZ施厩肥45000-60000kg,过磷酸钙225kg。春季耙平后播种,条播,行距30-50cm,开浅沟,将种子均匀撒入,覆土l-2cm,稍镇压后浇水。每1hm2播种量15-22.5kg。 田间管理 苗期注意管理,及时松土除草,勿使土壤表层板结,植株封垄后可停止松土。如土干时,应及时浇水。苗高10cm左右,间苗,株距15-20cm。定苗后,1hm2追施过磷酸钙225kg,钾肥75kg,沟施,施后覆土浇水。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,雨季发生,应选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,发病期间可用多菌灵浇灌病株。虫害有地老虎,苗期为害。 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 果实扁圆状肾形,一端略尖,少有宿萼。怀补骨脂长4-5.5mm,宽2-4mm,厚约1mm;川补骨脂较小。表面黑棕色或棕褐色,具微细网纹,在放大镜下可见点状凹凸纹理。质较硬脆,剖开后可见果皮与外种皮紧密贴生,种子凹侧的上端略下处可见点状种脐,另一端有合点,种脊不明显。外种皮较硬,内种皮膜质,灰白色;子叶2枚,肥厚,淡黄色至淡黄棕色,陈旧者色深,其内外表面常可见白色物质,于放大镜下观察为细小针晶;胚很小。宿萼基部连合,上端5裂,灰黄色,具毛茸,并密布褐色腺点。气芳香特异、味苦微辛。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:果皮波状起伏。表皮细胞1列,有时可见小形腺毛;表皮下为薄壁组织,内有众多碗形壁内腺(内生腺体)沿周边排列,内含油滴;并散有维管束。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,壁略呈倒V字形增厚,其下为1列哑铃状支持细胞,向内为数列薄壁细胞,散有外韧型纸管束;色素细胞1列,扁平。种皮内表皮细胞三列。子叶细胞类方形、多角形,充满糊粉粒与油滴。 粉末特征:灰黄色。①种皮表皮栅状细胞断面观径向34-66μm,切向714μm,侧壁上部较厚,下部渐薄,内壁薄,光辉带位于上侧;顶面观多角形,胞腔极小,孔沟细而清晰;底面观类多角形或类圆形,壁薄,胞腔内含红棕色物。②种皮支持细胞断面观哑铃状,长26-51μm,上端较宽大,侧壁中部厚2-5μm;表面观类圆形,可见环状增厚壁(侧壁增厚部分)。③果皮表皮细胞壁皱缩,细胞界限不清,表面观可见密集的大型内生腺体及少数小腺毛。气孔小,退化。④内生腺体自果皮表皮向内着生,形大,常破碎。完整者断面观略呈半球形,由10数个至数十个纵向延长细胞放射状排列而成,表面观类圆形,中央由多数多角形表皮细胞集成类圆形细胞群(腺体基部)。⑤小腺毛头部4-5细胞,有的细胞界限不明显,直径10-32μm;无柄。⑤草酸钙小柱晶成片存在于中果皮碎片中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